編輯:鄰英時間:2019年02月20日閱讀次數:80
原標題:同濟大學教授張雄:長江學者等稱號使學術界變名利場,應取消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臺灣籍全國人大代表、同濟大學教授張雄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取消長江學者之類學者稱號評選的建議。
建議認為,名目繁多的學者稱號已失去其學術品味,更誘導學術界成了名利場。
建議寫道,自1998年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為提高中國高等學校學術地位,振興中國高等教育”,共同籌資設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以來,各地各方各種學者頭銜呈“涌現”之態,計有黃河學者、珠江學者、閩江學者,枝江學者、紫江學者、香江學者、湘江學者、贛江學者、錢江學者、皖江學者、三峽學者、龍江學者、松江學者、兩江學者;以山命名的有泰山學者、黃山學者、華山學者、衡山學者、恒山學者、嵩山學者、天山學者、珠峰學者、昆侖學者、井岡山學者;沒有名山大河的就以地域命名:綠洲學者、燕趙學者、楚天學者、天府學者、三秦學者、三晉學者、黔靈學者、八桂學者、北洋學者、齊魯學者、中原學者、東方學者、瓊州學者等等。不完全統計達50種之多。
名目繁多的學者稱號的背后是每年層層疊疊的學者稱號評選活動。評選學者稱號原本是為了選拔高層次學術帶頭人。由于目前學科評估、國家實驗室評估有關人才團隊評價體系是以擁有學者稱號的人數多少為量化指標,學者稱號可謂是舉足輕重。不少高校為了提升人才評估指標,不惜用百萬年薪挖走兄弟院?!伴L江學者”或“國家杰青”,造成學校之間反目之事時有發生。對于青年學者個人而言,學者稱號不僅僅是名譽聲望,更是獲取科研資源、高薪酬和行政職位的籌碼。有沒有這些稱號關涉到能否獲得學術職位、獲得國家重點項目和基金資助,事關學術前程,青年學者豈敢掉以輕心。青年學者們在稱號、項目林立中忙于申請、報批,如何能夠心無旁騖,專注于學術研究工作。學術研究須有寬松的學術環境,人為設置種種名利學術稱號,誘導學者趨之若鶩,其內涵就是學術大躍進。長此以往,學者稱號越來越多,而學術空間卻越來越逼仄,青年學者的人格、特性和鋒芒也越來越萎縮。在這種氛圍中,那些認真教書、埋頭做學問的沒有任何稱號頭銜的青年學者沒有發展空間和寬松的學術環境,則會誘導青年學者熱衷于爭搶學者稱號,使學術界變成了名利場,實在令人擔憂。
張雄代表建議教育部終止“長江學者”之類學者稱號評選活動。
點擊進入專題
?南湖人力中介 最后修改時間:2019-12-23 17:27:37
閱讀次數:301東莞召開二級市場試點工作部署會 為廣東唯一試點地級市
閱讀次數:70東莞全力打造工資基本無拖欠城市
閱讀次數:250市領導督導巴彥路改造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