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鄰英時間:2019年02月20日閱讀次數:351
□ 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重點流域和海域綜合治理”“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健代表告訴記者,“多年來,洱海清水入湖量嚴重不足,水體置換周期長,自凈能力減弱。采取外流域引水的工程措施,引水置換洱海流域工業和農業灌溉供水,增加洱海入湖清潔水量、防止水質惡化,已刻不容緩!”楊健代表說,洱海需要從劍川縣桃源水庫引水補給,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將桃源水庫補水工程列為國家“十三五”水利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建設,并給予資金補助。
2017年以來,大理白族自治州開啟洱海搶救模式,開展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使2017年洱海水質總體保持Ⅲ類,有6個月達到Ⅱ類,主要入湖河流水質明顯改善。但環保投入也使當地政府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楊健代表說,雖然近幾年國家和云南省對洱海保護的投入大幅增加,但洱海保護的資金缺口仍然巨大,正在實施的環湖截污等洱海保護工程的投資中三分之二是信貸資金,僅靠政府財政資金進行償還力不從心。楊健代表建議,將洱海流域列入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這樣不僅能減輕地方財政環保投入的壓力,而且將發揮示范效應,實現洱海流域生態環境的根本性轉變。(轉載自3月13日《光明日報》)
閱讀次數:526粵東粵西返鄉車輛集中
閱讀次數:326領航新時代中國經濟航船
閱讀次數:193人民日報:打好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